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医药卫生   35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白芍的主要活性部位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指纹图谱,测定其主要成分含量,并快速评价白芍药材的质量,为科学评价及完善白芍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 采用Scincehome C18柱(200 mm×4.6 mm,5μm),以乙腈(A)和磷酸水溶液(pH 2.7,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色谱峰采集范围200~ 400 nm,检测波长为230 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20℃,流速为1.0 ml/min.结果 建立了白芍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指认了11个共有峰.并对33个白芍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及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结果一致.此外对不同购买地的白芍的6种主要成分同时进行测定,并将所建方法用于11个白芍样品的测定.结论 该方法特征性及专属性强,为科学评价及完善白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2.
三种赤芍药和脏连丸中芍药甙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三种赤芍药和脏连丸中芍药甙的含量。用50%乙醇提取样品,超声振荡30分钟;ODS柱分离,甲醇—异丙醇—36%醋酸—水(25:2:2:7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测得四川剥皮赤芍、甘肃赤芍、吉林赤芍、脏连丸中,芍药甙平均含量分别为4.09、2.01、1.94和0.208%。  相似文献   
103.
雄性大耳白兔(体重1.75—2.5kg)25只,采用免疫损伤合并高胆固醇喂饲40天,造成AS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立即处死,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喂养75天。治疗组在喂普通饲料的同时分别给以尼群地平40mg/只/天,赤芍煎剂(含生药10g/kg/天。 试验结果显示:①尼群地平(NT)、赤芍(RPR)能降低血中Tch、TG、LDL—c、APOB(与对照组比较P<0.05),升高HDL—c,并清除ch在主动脉、肝脏的沉积(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RPR作用显著。②NT、RPR能减轻血液和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与对照组比较P<0.05)。③NT、RPR能降低血浆中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④NT、RPR对内皮细胞及其功能有保护作用。⑤NT、RPR能使主动脉、冠状动脉AS病灶消退(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因此,我们认为NT、RPR通过打断或/和逆转AS发病过程而发挥消退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为了寻找有效控制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对1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肌肉注射赤芍注射液4.0~8.0ml,在有心导管监测下观察其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注射后5min肺动脉压开始下降,15~30min达高峰。PAPm由3.49±0.89 kPa下降至2.87±0.95 kPa(P<0.01),PaO_2由8.41±1.90kPa升高至9.21±2.01kPa(P<0.01),PvO_2由4.62±1.31 kPa升高至4.93±1.42 kPa(P<0.01),提示赤芍注射液在明显降低肺动脉高压的同时升高了动脉血氧分压,避免了许多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扩血管药有降低动脉血氧分压的副作用。该药对心率及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赤芍是一有前途的降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本文还探讨了赤芍注射液降低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5.
牡丹皮超临界CO2萃取物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对牡丹皮的有效部位进行萃取 ,并对其萃取物进行了鉴别及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 (TLC) ,以 ψ(石油醚∶苯∶醋酸乙酯 ) =16∶2 ∶ 2 为展开剂 ,ρ =5 %FeCl3 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对牡丹皮超临界CO2 萃取物中的丹皮酚进行鉴别 ;并建立以正十八烷为内标 ,采用SE -3 0 ( 3 0m× 0 .2 5mm× 0 .2 5 μm)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进样口温度 2 10℃ ,检测器温度 3 0 0℃的气相色谱测定丹皮酚含量的方法。丹皮酚在 ρ =99~ 693 μg/mL浓度范围内 ,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97.12 % ,RSD =1.2 3 % (n =6)。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快速  相似文献   
106.
顶空气相色谱法快速鉴定牡丹皮及其它类似的芳香类中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快速鉴定牡丹皮及其它类似的芳香类中药品质的方法。方法 应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牡丹皮、徐长卿、芍药根皮进行顶空气体成分分析。结果 3种中药的顶空气相色谱特征指纹图各异,贮藏4年的牡丹皮仅含微量的丹皮酚。结论 顶空气相色谱法在鉴定芳香类中药的品质及其质量监控方面,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及专属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7.
白芍总甙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白芍总甙(TGPs 5~40mg/kg)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扭体、嘶叫、热板反应,并在50~125mg/kg时抑制大鼠热板反应,作用高峰在0.5~1h,还分别加强吗啡、可乐定抑制小鼠扭体作用,但纳洛酮(2mg/kg)不影响TGPs的镇痛作用,TGPs(0.25~0.5μg/ml)亦不影响低频场刺激的豚鼠回肠纵肌收缩。提示TGPs有镇痛作用,但可能不是由于兴奋阿片受体所致。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对不同生长时期凤丹根皮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运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鉴定。结果 共得到内生真菌45株,分属于9属13种,其中枯萎期4属4种,分别为Fusarium Keratoplasticum、Myrotheeium prestonii、Septoriella phragmitis、Cosmospora cymosa,相对分离频率为40%。花期6属9种,分别为Fusarium acutatum、Fusarium circinatum、Fusarium fujikuroi、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arborescens、Climacocystis montana、Pyrenochaeta lycopersici、Penicillium crustosum、Rhexocercosporidium panacis,相对分离频率为60%。结论 凤丹根皮中内生真菌组成丰富,且在不同生长时期其种类组成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揭示白芍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中单萜苷含量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HPLC测定白芍叶、花、果、根及根中不同部位(韧皮部、木质部、须根和根皮)在不同发育时期氧化芍药苷、白芍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采用RT-PCR对筛选出来的8个白芍单萜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相对含量测定。应用R语言分析4种单萜苷含量与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主要分布于根中,而氧化芍药苷和白芍内酯苷主要分布于花中。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主要分布于木质部中,白芍内酯苷主要在韧皮部和须根。4种单萜苷成分在根中花期和果期含量均较低,在黄枯期中最高,展叶期次之。单萜苷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MGR2IDI基因与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氧化芍药苷含量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白芍单萜苷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存在时空特异表达模式,甲羟戉酸途径是白芍中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优化紫斑牡丹籽壳中低聚芪类和单萜苷类化合物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 以HPLC测得的芍药苷和白藜芦醇得率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在提取功率、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6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从中遴选显著因素,进而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紫斑牡丹籽壳中低聚芪类和单萜苷类化合物的超声提取工艺。结果 优化得到的超声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5%、液料比30mL·g-1、提取功率210 W、温度50.0℃、提取50min、提取2次。在此最佳工艺下,芍药苷和白藜芦醇的得率分别为5472.43,1633.11μg·g-1,实测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结论 优化得到的紫斑牡丹籽壳中低聚芪类和单萜苷类化合物的超声提取工艺合理,可为其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